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
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,隨著自己當下的狀況和心境不同,看書時就會有不同的啟發,書中說學透並且完成貫徹這個想法,會花費你年紀的一半,也就是說,如果你20歲讀了這本書,要到30歲才真的了解,越早接觸,就能越早改變思維。
書中採用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的方式,用年輕人的角度,問出讀者的疑問,從最表淺的概念,談到核心的議題,當你覺得世界很難、活著很難、做人很難的時候,先把問題放下來,好好的來閱讀這本書吧!你會發現,世界並不複雜,是人把它想複雜了,以下列出四個改變我最深的觀念。
心理創傷不存在
被討厭的勇氣有別於其他心理學的「因果論」,阿德勒心理學則主張「目的論」,過去已經發生了不幸是事實,但要怎麼看待這些事實,取決在自己,由人類賦予過去經驗的意義,若是以因果論來看,所有同樣發生不幸的人,理應會有相同的遭遇,但,一樣家裡貧困的孩子,有些人誤入歧途,也些人則奮發向上,努力翻轉家裡的命運,一樣被宣告得到癌症末期的病人,有些人躊躇不前,另一些人則是樂觀看待,積極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。
即便是你的不幸,都是自己選的。
所有的行為都有其目的性,有些人天天訴說自己的不幸,真的是因為陷在裡面走不開嗎?還是想要獲得其他人特別的關心?或者以此來建立自己的存在感呢?我們每刻都在做決定,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,下次當你抱怨時說「沒辦法」的時候,可以停下來想一想,是真的沒辦法嗎?還有什麼方式是我沒想到的?要怎麼做才會更好,而我需要付出什麼?我是否願意承擔改變的後果呢?
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
試想一下,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,你還會有煩惱嗎?
舉凡人種、身材、身高、體型、外表、學歷、收入、職業等,都是比較而來的,如果沒有第二個人和你比較,那又怎麼會有「好」或「不好」之分呢?沒有比較沒有傷害,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你還會覺得自卑抑或是驕傲嗎?
其實,我們人說來生而不同,但都是平等的,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賽,就算你看似贏家,也會活得很辛苦,因為隨時都提心弔膽,擔心被其他人超過,真正的追求卓越,不需和任何人競爭,只要往自己的路向前邁進就好了,若要比較,也應是與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即可。
割捨別人的課題
既然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,那要怎麼活得自在呢?可以用「課題分離」來解決,將問題分成這是我可以改變的?還是我不能改變的?這個決定的後果會由誰承擔?如果是有他人承擔,那就是他人的課題,你可以給予協助,但不需要把他人的課題放到自己的身上,因為別人的行為是你無法改變的。
也不要尋求認同,當你有認同的需求,喜歡被讚美,那終將活在他人的嘴裡,永遠不會得到自由,也不要為了滿足誰的期待才去做某件事情,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,因為你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決定負責,當你乖乖聽父母的話做某件事而失敗了,只需要攤手說沒辦法,這是父母的決定,割捨別人的課題,負起自己的責任即可。
活在此時此刻
活在「此時此刻」的那個當下,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剎那,不要用「線」來衡量自己走到哪裡,那在你還沒有達到目標時,一切都卡在不上不下的狀態,只因為還沒到達目的地,改用「點」的方式來看到,只要「當下」是充足的就夠了。
購買書籍:
博客來:https://ibanana.biz/2diAI
金石堂:https://shopsquare.co/2diAM
KOBO電子書:http://wonderfulapple.net/2Fue-
讀冊生活:https://www.taaze.tw/apredir.html?125412393/https://www.taaze.tw/goods/11100722383.html?
謝謝你看到最後,如果這篇對你有所幫助的話,非常希望你能和我分享之後的行動方針,這樣才符合我們實戰派的精神嘛!你說對嗎?